Kevin
创业专注的三件事
对于创始人的工作,我总结了一个对联,上联是找人找钱找方向,下联是谈梦谈情谈共赢,横批是合理分赃。”(当然,这儿“分赃”说的是合理分配利益,只是个玩笑话。但是细想想,话糙理不糙。)
第一就是学历要好。虽然我们几个合伙人的学历都一般,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好学历背后代表的意义,至少说明学习能力是足够优秀的。在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好的学历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第二就是过往的工作经历要好,最好是之前所在的公司比极客邦科技要优秀,这样新来的同学就可以带着我们继续往上走。如果新人都不如现在我们团队里的同学,那可能就会将我们往下拽,延缓我们的发展。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人才的密度,让公司有良性的发展。
第三才是综合素质高,也就是做人做事有要性,要吃苦耐劳,要任劳任怨,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基础。有句话说,“产品不行,服务来凑”。在创业初期的时候,用人就是如此。没有高的学历、好的公司背景,那么咱们就努力工作来做弥补。另外,公司的文化会熏陶大家成为这样的人,这一点我们现在做得不错。
基石思维
可以不用在大多数基础的事情上操心,只要工作是不低于这个标准进行的,那么公司就不会出乱子,就能够每日精进,最终螺旋式上升。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专栏里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我从别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上一节讲的“找人找钱找方向”,这句话是从知道创宇联合创始人杨冀龙那儿学到的,然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实践给你分享了出来。
就是亲自带队,有求必应,客户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且承诺一定“服务到客户满意为止”。你想,一个公司的 CEO 亲自带队为你服务,对方多少还是很客气的,所以整体来说,客户还比较满意,所以这个合作就一直稳步进行着。
其实所谓的清单,从本质是来说就是,将复杂的工作进行拆解,以每个团队成员都能理解、可落地的标准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大家做事情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团队中也有了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沟通顺畅了,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在团队管理中,我把“基石”定义为一个项目或者产品甚至一个团队的核心,也就是决定事情能不能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有它在,事情就已经到了 60 及格分,然后我们每个人只需要在这个及格线之上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特色,就可以把事情做到 85 甚至 100 的优秀分。
基石人才观:通过合伙人和期权制度,给火车头加满油,确保不让雷锋吃亏,让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一起奋斗的同学拿到足够多的名和利。
基石招聘观:学历要尽量好,内容和运营岗位确保毕业于知名高校,比如 985 和 211 高校等,过往的公司要尽量优秀,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要比我们公司做得好。
基石内容观:坚持高质量,坚持我们的内容都来自于头部公司、头部项目和头部专家,坚持“极客邦出品,必属精品”。
基石商务观: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服务到客户满意为止。我们要做客户的半个市场经理,努力为客户的业绩增长出谋划策,努力让客户物超所值。
基石沟通观:通过日志、周报、晨会、周会、月度合伙人汇报、年中(终)总结会议等,确保信息在公司范围内的流通,确保我们是一家公开透明的公司。
基石经营观:人效一定比去年高,成熟业务年均增长不低于 40%,新业务无增长上限。
“底线思维”和“基石思维”有什么不同?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在做事情之前,把最坏的情况设想好,事情完全失败了,自己也是能够接受的,然后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地去做就好了。
基石思维——非标产品找共性,做到标准化。 SOA 流程化 标准化
5k1s
有人说,但凡团队中出现问题,80% 都是因为沟通不畅所引起的,我深以为然。怎么解决沟通引起的各种误解和麻烦,是很多团队头疼的事情。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是合作,我们当然要努力地去相信对方,这样协作才有最基本的信任基础。但是这个信任是需要有条件的,背景信息是否充分,协作过程是否透明,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关键目的: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课程出来后,要以免费的方式供极客时间的用户学习,以此来提升新用户的注册量。对于我自己来说,关键目的是能够总结自己过去十多年的创业经历,以及过去 40 年的成长经历,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希望帮助大家多了解我们极客邦科技这家公司,也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关键指标:至少能有 5 万人订阅,如果能到 10 万就最好了,所以,如果给它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按照我们极客邦科技的习惯,就是 Red(最低标准)目标是 5 万,Yellow(可接受标准)目标是 8 万,Green (最佳标准)目标是 10 万。
关键人员:我是作者,负责提供稿件和录制音频;阿锦是编辑,负责改稿和催稿,确保稿件能够按照极客时间的标准产出,按时按质交付给用户;志明是音频导演,负责音频质量和剪辑。在这个过程中主编李佳和总编辑郭蕾随时提供支持。
关键流程:写专栏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我也是真正开始写之后才了解到的。在整个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内容的质量,阿锦有一套标准的内容产出流程,比如我先写目录,然后和阿锦一起修改目录,再写试写稿件,双方进行讨论和修改,一般要经过至少 3 遍的打磨,才能定稿,并且要在前 3 篇稿件定稿之后才能算是达成合作标准。之后我还要按时完成每周 3 篇的进度完成稿件写作和修改。除了内容产出,要确保关键目标“10 万订阅量”的实现,还要有营销流程,比如“赠一得一”等。
关键原则和创新:首先,关键原则肯定是不能拖稿,最好能够提前完成,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点,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每天至少抽出 2 个小时来撰稿。阿锦告诉我,咱们课程的关键原则之一是让用户有“获得感”,所有的案例都要是真实的,必须是自己切身经历过的。对我来说,以制作课程这个方式来写作,本身就是创新,这件事我从前从来没有做过。对公司来说,公开课的形式和内容打磨方式也是之前没有做过的,这一点也是创新的。
第二利润点:这个也比较清楚,自然是除了增加新用户的注册量,还要提升付费用户的总量。另外,如果专栏结束如果还能出本书就好了。如果以后每年都能出一版那就更好了,比如 2020 版、2021 版等。我可以以这种方式记录我和公司的成长,也能够持续和用户进行一些深度交流。
哆嗦
企业文化就是要不断说和做,才能从墙上走到人心里
“重复”的力量都是无敌的,重复到让人注意,重复到让人烦,重复到让人接受,重复到最后所有事情都圆满落地完成。
前段时间,我在看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的自传《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里面有句话也很好地印证了王博士“啰嗦”背后的逻辑:任何企业家领导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自己的愿景进行造势动员,营造一种必然成功的浓厚氛围。我拿这句话找王博士印证时,他说:“哈哈,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价值观,行为准则,新概念,新理念等别人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东西,应该不断的强调直至深入人心,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啰嗦,工作任务,工作安排等具体的事情不应该啰嗦
熬着
“熬着”就是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从中能看到的是对未来的相信。就像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盲目度日,而是找到业务的核心立足点,比如 TGO 鲲鹏会的同侪学习方式,比如 IT 教育是个大市场等,然后想尽各种办法,找寻突破现有模式的方式,这更是一种大的积极。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