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 |
人生没到谷底,不用慌,还没最糟,到了谷底,更不用慌,因为无论怎么走,都是向上
有时候是给自己设限,应该大胆勇敢一点,出去正常生活社交
对心态的深入会找到任性
人并不是完全刚性也需要柔软的身段
比如:我懈怠了
好喜欢这句话~你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很多时候,我们不断的用别人商定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定义人生。所以,苦恼纠结痛苦,因为那原本就不属于你,放弃用别人的标准勾划自己的人生,时常好奇,接受自己的真实感受,总会有另一种活法属于你。
早上来了公司,看到几个用户说他们正在处于被裁的边缘,他们沮丧,他们焦虑,我也说不上来什么具体建议,想起了余华的话:“你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
虽然未来扑朔迷离,但要相信那些现在看起来难以跨过的山,咱们终究是能跨过去的。所以,放松一点,落落大方地往前走,越碰到棘手的事,咱越要表现得轻松无比。
有时候,干巴巴的,我们容易被折断。试着身段柔软一些,读读文学类的书,也许能从中获取力量。下面是我同事小盖之前写的,希望对你有启发。
前段时间看平遥国际电影展,听到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那旅行箱里一定要有文学。”说到心坎了,这些年,我一直与计算机打交道,活在一个用 0 和 1 编织的纯粹理性的世界之中,骨子里崇尚干货,喜欢讲逻辑,看的书大多聚焦在商业、管理、产品、技术等与工作相关的方向上,总觉得这种书有获得感(有方法论,有知识)。
后来,经历了挫折之后,我慢慢意识到,当下的自己缺少些张力,总是干巴巴的,像块铁一样,特没劲,活得走马观花。于是,工作之外,我调整了阅读方向,晚上回家不再读什么 OKR 类的书,而是捧起了文学方面的书。
就像白先勇去年在座谈会中说的那样,“文学是一种情感教育,勾动人们埋藏在心中天生就有的恻隐之心;文学就是写人往完美道路上走的各种挣扎,但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最高理想,因此当我们在看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同理心,书中的人让我们认同、同情、产生感动。”
作为人而言,这部分东西特别重要。好的文学作品都在讲人性——人性是相通的,你看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孔老夫子讲的那套东西依然适用。文学作品谈到的关于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的纠结,人在困境中的反思和选择,都能让我们更加广阔绵远,更加理解周遭的一切。
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我喜欢李娟的书,除了鬼斧神工般的文字让人羡慕外,我更喜欢她写的那种人和人、人和自然间的脉脉温情。
职场中,我们无处不被 KPI、PPT、战略、Plan B、晋升、考勤等管理方法包围,似乎所有的事儿都充斥着利益和竞争。在一个个被钢筋水泥包裹着的格子间里,鲜有温情时刻。就算有,也可能被怀疑是逢场作戏,另有目的。
比如,我经常听到的一种沟通方法是:你给他买杯咖啡,出差回来带点小礼物,有事没事扯会蛋,平时建立好信任和连接,这样协作起来效率才高。我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只是感叹又是某种带有技巧性的温情,全是理性的套路和方法。
但,人内心柔软的东西是重要的,它甚至是我们很多人活着的所有意义。文学能让我们的生活和感受更丰富。
冯仑之前说过类似的感受:“读人文科学类的书比较多,这些书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会去研究这些关系背后的逻辑。历史是管长度的,从过去到未来;哲学是管宽度的,世界的普遍性。如果能把这两件事情弄明白,就能看透所有的必然性,心就会变大,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庄子的状态,对很多问题报以释然。”
这是不是很讽刺?在我最落魄、最潦倒的时候,拯救我的,居然不是那些“实学”,而是虚头巴脑的“没用的”文学书籍。我第一次深刻的明白了,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延续从来没有放弃文学的原因。如果说那些“实学”给我们提供的是物质的充实、那么文学则是灵魂的滋养。我又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地理解了,乔布斯所说的“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慢下来,不要做那么绝对的“唯物主义者”,人除了肉身,还有灵魂
去年这个时候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当时被打击得心态崩溃,又看不到任何的光明和希望,没有人可以诉说自己的感受,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然而在绝望到要放弃的时候,在屋子的角落翻到一本蒙尘已久的古典文学。我突然红了眼眶,我觉得自己被背弃,我又何尝没有背弃过我自己?在年少的时光里,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古今中外的名著,是我逃避社交汲取力量的来源。然而工作后,在钱财至上的观念的洗脑下,我逐渐远离了文学,我嫌它们过去给我灌输了太多虚假的美好、我嫌沉迷在文学的世界里而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我嫌被文学熏陶的我,过分细腻、柔软、敏感、多情,过分容易与人共情,而却因此每每被人利用!为了融入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我抛弃了文学,也背弃了曾经柔软悲悯的自我,去努力变成有厚厚铠甲的、精致利己的、利益先导的俗人。尤其是这几年,为了在事业上尽快突破,正像池总说的,我竭尽全力去吸收那些对我“实用”的知识,书架上所有的书都是关于商业、管理、产品、技术的书,所有与业务无关的,尤其是多愁善感的文学类的书,统统被打入冷宫!然而我在名利场失利之时,我在这些“实用”书籍里觅不到任何解决我情绪问题。我本着躺平的心态,捧起了阔别已久的文学,如见老友,倾诉衷肠。慢慢地,我忘却了那些令我崩溃的处境,心灵受到文学的感召、洗礼和滋润,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