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人还是复读机呢
上个月,我曾聊过自己对“人是环境的反应器”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人会受环境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行为是不一致的。在哪里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共事,这些外部的环境都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输入,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第二,有些东西不会受环境影响,我把它称之为内核。所以,我们要逐步探寻自己的内核是什么,诸如想做什么事,想过什么样的日子。理解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周和玉伯聊天,他甚至认为《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整本书都在讲这句话。玉伯说,人们普遍觉得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也就 30%,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影响程度是 90%,甚至更多。毕竟有判断力和定力的人很少,人云亦云或者跟随才是常态。
听到 90% 这个数字,我愣怔了一下。不过回过头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以身边人的例子来看,一个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生活,是在东北的小县城还是浙江的小县城生活,影响巨大,他所处的环境直接决定了他的观念,而观念又会影响财富的创造。
不要总想着什么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在淤泥里待久了,我们身上大概率也全是泥巴,更可怕的是,因为身边的人也都沾满了泥巴,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奇怪,甚至还感觉自己还挺干净的。直到有一天走出来那片淤泥,见到另外一拨人之后,我们才能恍然大悟。
所以,既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么大(90%),那我们就要着力改变或者选择环境,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适应环境。比如生活中,想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那可以试着把客厅改造为书房,扔掉电视,打一排书柜,填满书。比如身边的朋友都比较丧,和他们聊得多了,情绪肯定会被影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结交一些积极乐观的新朋友,主动改变自己的社交场。
另外,大家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环境就是物理环境,比如在什么公司上班,和什么人交朋友。但我感觉,当下我们透过手机和电脑,接触到的虚拟环境也同样值得被重视。选择加什么微信群,关注什么公众号,下载什么 App,阅读什么内容,其实最终也都是在选择环境。
这年头,我们沉浸在虚拟环境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人没注意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任由低质的信息夺走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若我们每天消费的信息都是非黑即白,宣泄情绪式的,那自然而然,思维方式也会朝此方向塑造,这是必然结果。就像一个人的书架透露了他是什么样的人。
选择信息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整天看爽文的人,思想能有多深刻,对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