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Fine-tuning

第一阶段,增量预训练(PT,Continue PreTraining),在海量文档数据进行大模型的二次预训练,以注入电力领域专业知识。 第二阶段,有监督微调(SFT,Supervised Fine-tuning),构造指令微调数据集,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做指令精调,以对齐指令意图。 第三阶段,RM(Reward Model)奖励模型建模,构造人类偏好排序数据集,训练奖励模型,用来对齐人类偏好。 第四阶段,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用奖励模型来训练SFT模型,生成模型使用奖励或惩罚来更新其策略,以便生成更高质量、更符合人类偏好的文本。

微调

对于企业来说,确实,将一个通用的大型语言模型直接用于特定业务场景通常是不够的,因为通用模型在预训练时使用的是跨领域的数据集,这可能无法充分覆盖企业特定的术语、风格或任务。因此,微调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提高模型在特定应用上的表现。 微调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准备:收集和整理企业相关的数据集,如内部文档、日志、对话记录等。 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格式化,使其适合模型输入。 微调:在企业数据上继续训练模型,以适应特定任务。 评估:测试微调后模型的性能,确保其满足业务需求。 部署:将微调后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对于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架构熟悉程度,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工具和库已经简化了这一过程,使得即使不是深度学习专家也能进行基本的微调工作。当然,更深入的定制化和优化仍然需要对模型的工作原理和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

大模型性能比较

关于模型性能的比较,如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的星火认知,与OpenAI的GPT-3或GPT-4的比较,不好比较。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和独立评估来考量。不同的模型可能在不同的任务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水平,而且性能也受数据集、评估指标、测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绝对的“最好”模型,只有最适合特定任务和条件的模型。 企业落地自建模型的现实性 对于企业来说,自己从头开始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通常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训练大型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这意味着高昂的硬件和电力成本。 数据:需要大规模的、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专业知识:需要有经验的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工程师。 时间:训练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维护:模型训练后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更新。 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使用现成的预训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从零开始训练。

自建

企业自建模型需要的条件 如果企业确实想要自建模型,那么需要: 团队:由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和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 数据:访问或创建足够的训练数据。 计算资源:高性能的计算硬件或云计算资源。 时间和耐心:模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策略:清晰的业务理解和战略,以确定模型的具体用途和ROI。 结合外部服务提供商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可能是一个更实际的途径。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在不承担全部开发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大型语言模型。
Loading...
目录
文章列表
王小扬博客
产品
Think
Git
软件开发
计算机网络
CI
DB
设计
缓存
Docker
Node
操作系统
Java
大前端
Nestjs
其他
PHP